当前位置:滚动新闻网 -> 国内

“美丽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9   来源:网络   阅读:1324

“美丽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一、实践背景

农林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农林现代化等重大战略的引领下,传统农林产业的绿色、智慧转型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促进农林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寻出路,在新农科、新林科建设的驱动下,农林院校期望与企业深度融合,对标现代农林业前沿研究。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林类科研院校开始和企业进行合作,其中产学研合作是最重要的模式之一。然而,农林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成果转化率较低、体制机制活力不足等问题突出。

二、实践内容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围绕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1)通过文献阅读和专家访谈等充分了解了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目前的发展概况。

(2)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和对相关农林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进行调研,收集了位于南京市的2所农林类本科院校和9所农林类省属科研院所在2012年-2021年与有关农林类企业联合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数据。

image.png

(3)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该方法的软件Ucinet分析了不同年份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拓扑图,并根据各网络的总体结构来划分产学研合作的生命周期,然后通过计算网络结构相关指标进行结构演化分析。

(4)基于对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加快南京市农林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南京市农林产业现代化和绿色智慧农林等战略目标。

三、小组介绍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小组成员均来自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小组成员对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都有着较好的理解,先后进行了前期的文献研究、调研,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最终得到了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与促进农林产业产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团队成员:夏莹莹、陈琦雯、钱雨彤、孔德乾

四、实践结果

4.1 研究结论

(1)从2012年至2021年,产学研合作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的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两个阶段,同时,网络由节点分散且结构简单向小型局部子网络且结构复杂的形态演化。

(2)网络密度呈下降趋势,平均路径长度波动上升,整体网络联通性较差,网络结构较为松散,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率较低。

(3)度数中心势在快速发展阶段不断下降,中间中心势升降起伏较大,网络中没有明显的关键核心节点,只有较少主体拥有资源聚集的能力和控制其它节点的优势。

(4)中心度排名前10的主体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较大,企业占比较少,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心度在逐渐增大,高校和科研院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其对资源的控制能力比企业强,网络中各类主体间发展不均衡。

4.2 对策建议

第一,提升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和合作效率。在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企业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一方面各高校和科研院要继续发挥其知识服务与技术支撑的功能;另一方面相关的农林类企业也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同时,企业管理者应带领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因为合作创新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

第二,加强合作深度和优化网络结构。随着时间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主体越来越多,但只有少数主体占据核心位置,部分主体间形成合作路径依赖。因此,各合作主体不仅要保持与那些在当前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且能够产生巨大利益的合作伙伴继续合作,还要积极地挑选具有潜力的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一个均衡、稳定的合作网络,从而达到资源的互补,不断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三,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合作。目前,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较为松散,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交流较弱。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更多的农林类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帮助各合作主体解决在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及制度约束等问题,促进合作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确保产学研合作网络持续稳定的发展壮大。

五、实践感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离不开农林产业的发展。通过本次实践,我们了解了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目前的发展概况,并基于联合发表论文数据和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了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通过对南京市农林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南京市农林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推动南京市农林产业现代化和绿色智慧农林等战略目标。